饱经风雨存到现在的南国书城--天一阁,每天游客络绎不绝

 admin   2025-05-14 01:15   11 人阅读  0 条评论

相信大家对于饱经风雨存到现在的南国书城--天一阁,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以及风雨天一阁中的文化和人格这类的热门话题,都想是很了解,那就让小编带各位来讲解一下吧!

前言

只记得高中时读过余秋雨老师的书《文化之旅》、《千年叹》、《中国文化》等。去了几次甘肃,买了一整套。我仔细阅读了它们。写《亭风雨》时,我还特意用笔画了几个重点标记。生活就是这么精,一切似乎都是刻意安排的。不久我去了一趟宁波,书中描述的天一阁就在宁波市海曙区。我想看看真正的天一阁。大概知道了亭子是什么样子,就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开始了我的天一阁之旅。

南国书店--天一阁

宁波历来是中国藏书文化的宝库。特别是宋代以来,私人藏书蔚然成风,名楼纷纷涌现。有历代著名图书馆建筑80多座。天一阁已有43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藏书文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藏书文化的代表和象征。如今它已被形象地称为“宁波书房”。

天一阁曾经是我国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藏品最完整的私人博物馆。私人藏书量居世界第三、中国第一。清代学者阮元说“范氏的天一阁,是世界藏书家中,唯一一座自明代至今存续数百年的。”

范钦最早的藏书楼被命名为“东明草堂”。辞职回国后,随着藏书增多,急需修建一座新图书馆。因此,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左右,又修建了新图书馆来存放这些书籍。修建初期,根据《易经》中“天生水,地生六行”之意,命名为“天一阁”。

天一阁创始人--范钦

范钦,又名耀庆、安钦,浙江鄞县人,明代著名藏书家。当时,他与张士彻、屠大山并称为“东海三司马”。

范钦是如何收集到七万多卷书籍的呢?

很多人想知道天一阁为什么能收藏这么多不同类别的书籍。余秋雨老师在《风雨天阁》一文中给了我们案。个人收集如此大量的资料需要具备以下条件长期的官职身份、极高的文化素养、对各类书籍的敏感度、清晰的管理头脑、丰富的财富;作为官员,最好是四处走动,收集各地的版本;还必须有超越时间的深入规划,对子孙后代的藏书有先入为主的想法。

当这些严酷的条件全部结合起来时,就有可能成为一个藏书家。范钦满足了以上所有条件,天一阁就诞生了。

范钦一生游历官场,历任湖广随州刺史、江西袁州刺史、广西布政使、福建按察使、陕西左使、都御史等职。河南省副省会。由于他的天性,他喜欢收集书籍。在他出差期间,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会阅读这些书。搜索当地文献和作品。

天一阁建成后,范钦赋诗《上元燕云集天一阁》:

于阗城里,花香月色,乐音环绕,仙客又何必结结而过?

我倚傲峰赞白雪,笑看星辰飞过银河。

园中风应如舒梅柳,沿途雾气香,散着绮罗。

接过酒席后,葫芦坎喝得醉醺醺的,怎么感觉自己的感激之情已经被浪费了很多次呢?

从诗的内容可以看出,范钦对自己的藏书楼非常满意。

那时,范钦与同乡的另一位藏书家凤芳有着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去凤芳的万卷楼借书、抄书。不幸的是,万卷楼失火了,凤芳已经无心再收藏了。剩下的藏品大部分都转给了范钦。范钦还与江苏太仓藏书家王士祯交换复制珍本,使馆藏图书数量大大增加,达到七万余册。多为宋明木刻、抄本,以地方志、宫志最为罕见。有些是稀有且独特的副本。

天一阁能坚持到现在——范氏家族的努力

为何一个家族能将如此艰巨的藏书任务做到如此宏大的规模并完美传承?我想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我们知道,保存海内外藏书的浩大工程,自古以来就一直是令政府头疼的题。

范钦根据郑玄《周易》中的“天、水、地……”三字,将新图书馆命名为“天一阁”,并采用了《周易》中的“天、地、六”。建筑格局”的格局中,范钦在建造大楼时,还在楼前挖了一个水池,取名“天一池”。这个水池实际上是一个火池,四周都是竹树。池中的水与水相连。图书馆旁边的月湖通过地下沟渠,一旦发生意外,可以引水灭火。

同时采取各种防蛀、防虫措施保护图书。

范钦临终时,为了保护藏书,制定了“书不分代,书不离阁”的遗训。将所有财产分成两部分。一是白银万两,二是天一阁和数万卷书籍。大儿子范大冲和二儿媳妇被叫到了前面,要求他们自己做出选择。大儿子范大冲主动继承了天一阁及其藏书,二儿媳则继承了万两银子。后来,范大冲及其子孙们同意了天一阁近乎无情的藏书三万三千三百六十册的禁书。“藏书由子孙共同拥有和管理,阁门和书柜的锁和钥匙是各房间共用的,除非各家的孙辈在场,否则锁无法打开……”……”这有效地防止了藏书的丢失。

至于范氏入藏之严,还有这样一个故事范钦死后两百年,宁波太守邱铁青的侄女,是一位热爱诗书的女子。相传天一阁藏书丰富,两百年不朽。全是因为夹在书页里的云草,也改名为秀云。父母见她如此痴迷,就找人做媒,娶了范家的后人,以为可以登上天一阁。但范家家规禁止女子登塔。结果,女孩生病了,抑郁症而死。临死前,她在书中连一个字都不敢提,只对丈夫说“如果你连一片芸香都看不到,你这辈子在做什么?如果你觉得对不起我,把我埋在天一阁附近,我就可以安息了。”由此可见,范氏后人保护天一阁的日子非常艰难。

范钦历代子孙都严格遵循“书不分代,书不离阁”的遗风。这座图书馆花了十三代人的时间来守护。直到解放后,范氏后人才将天一阁捐献给国家。也为天一阁找到了最好的归宿。

风雨中的天一阁,这么久它经历了什么?

可以说,天一阁存在的数百年是不平凡的,历经磨难才生存在当今世界。

天一阁原有藏书七万余卷。明末战乱以来,大量书籍丢失。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明志已有一半以上失传。乾隆编修《四库全书》时,从天一阁调来。600余种图书从未归还;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从天一阁掠夺了十余种地理书籍;后来,太平军进驻宁波,当地盗贼盗走大量书籍;民国初年,盗贼再起,被盗图书千余册。经过这些灾难,到解放初期,天一阁藏书只剩下13000余册。

解放后,国家成立了专门的天一阁保护管理机构,使丢失的3000余册图书得以归还天一阁。新增了许多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目前馆藏善本已达8万余册。

现在的天一阁博物馆

如今的天一阁已今非昔比。经过不断的改建和扩建,特别是近年来,它不再只是一个图书馆,而是一个博物馆和一个著名的景点。

天一阁分为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展示展示区。以宝树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包括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金斋以及新建的图书馆等。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包括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白鹅亭、宁慧堂等景点。展示区以现代民居建筑秦氏宗祠为中心,包括芙蓉洲、文氏祠堂等。祠堂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殿在秦庙西侧,白墙黑瓦,黑柱棕梁。有六间房屋,曰“云载楼、伯雅殿、大进殿、画帘殿、状元殿、南轩”。

20世纪90年代以来,宁波市人民政府先后保护了天一阁附近的陈家祠、温氏宗祠、秦氏分宗祠,以及白云村、银台地、鼓楼、天封塔、浮屠室等文物保护单位。划归天一阁统一管理,陈氏宗祠增设“起源展”,白云庄设立“浙东学术文化展”,官邸博物馆于银泰开业。

参观天一阁的小贴士

全成人30元

半15元。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生,持学生证。

60-69岁老年人须持有或其他有效证件

旅游团24元

营业时间

夏季开放时间5月1日-10月31日8:30-17:30

冬季开放时间11月1日至4月30日8:30-17:00

古籍阅览室开放时间8:30--11:00、14:00-16:30

博物馆每周一上午闭馆,下午开放时间13:30。

出行信息

公交512路、371路、9路、26路均可到达景区附近。

从地铁1号线西门口站沿长春路向南步行约10分钟即可到达景区。

本文主要介绍饱经风雨存到现在的南国书城--天一阁,每天游客络绎不绝,以及风雨天一阁中的文化和人格对应的这类相关话题已介绍完毕,希望对诸位有帮助。

本文地址:http://hbshuangniu.com/post/1181.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admin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