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一些便利店买瓶水也用花呗,大学校园缘何成网贷“收割场”?和疫情网贷优惠活动的话题,很多人都是想知道的,接下来小编为大家讲解一下吧!
在互联网+新业态影响下,互联网消费信贷快速崛起,利用网贷支付日常消费已成为大学生普遍的消费方式。
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的功能,合理透支消费,不要“以卡养卡”、“以贷还贷”,更不要“短期借用”长期以来”,合理发挥信用卡等消费贷款工具的消费支持作用
《法治日报》9月19日报道,在互联网+新业态影响下,互联网消费信贷快速崛起。有媒体报道称,利用网贷支付日常消费已成为大学生常见的消费方式。疫情期间,平时靠生活费、打工还网贷的大学生,因为没有“收入”,债务几近爆炸。
有专家认为,网络借贷是目前最常见的金融消费方式。要进一步加强对网贷利弊的宣传,把金融消费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在打击非法网贷的同时,应尽快出台细则规范正规网络。大学生的贷款行为,例如设置最高贷款限额和避免多借贷。
疫情期间收支平衡
拆东墙换西墙还贷款
2019年11月,广发银行发布的《95后信用卡消费场景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在互联网+新业态影响下,互联网消费信贷快速崛起。各大电商推出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层出不穷,如花呗、醉水付等,因其申请门槛低、手续简单、使用方便,深受热爱网络的年轻人的喜爱。购物。这对于很多“95后”来说都是第一次尝试。用于信用购买的产品。
《法治日报》编辑走访发现,不少平时使用网贷或信用卡提前购物的大学生在疫情期间遇到了还款题。
目前正在读大学三年级的刘畅告诉《法治日报》编辑,他平时都是用花呗支付。“就算我去便利店买一瓶两块的水,我也会花花呗。”因为花呗可以当月花,下个月还。这相当于每个月提前多花点,然后用父母提供的生活费来还下个月的花呗。
“但疫情期间,我住在家里,父母又不提供生活费,那么花呗的还款就无法衔接,最后我只能靠爷爷给的零用来还。””刘畅说,“在家的这几个月,我刻意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网购,但等开学,一切恢复正常生活后,我会继续使用花呗。”
与刘畅的“轻松”回应相比,去年刚刚毕业的杨海就没那么幸运了。杨海说,他刚毕业,住在北京,房租和生活费用压力很大。“在北京租房子是‘一押三付’。我一般都是用信用卡提前付款,然后每个月付款。”等我赚到工资后我会偿还信用卡。但由于疫情原因,小公司业绩不佳,我也被裁员,所以信用卡无法按时还款。找工作、生活都要花,经济压力太大了。我别无选择,只能按时还信用卡。向几大借贷借点,临时周转。”
谈到网贷,贵州某大学大四学生小江表示,这让他的大学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花呗目前还有3000多块没有还,今年我就待在家里,没有生活费,向同学和亲戚借了很多,终于没有‘爆’了。”小江说,他一接触网贷就无法摆脱。就像一个无底洞。
刘畅告诉《法治日报》编辑,他身边有很多同学通过“以卡养卡”的方式偿还信用卡贷款,即通过不同机构申请信用卡或从不同网上借来偿还信用卡贷款。贷款,使用不同的还款日期。实行定期还款。比如,网上有很多类似“如何用500元还清1万元信用卡账单”的帖子。此类帖子声称,只要消费者在信用卡还款日和还款日之间的任意一天进行还款,任何一笔付款都将被视为还款,任何一笔付款都将计入下个月的账单中。里面。帖子举了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张需要还款1万元的信用卡,但你手里只有500元。这时,您只需在账单日和还款日之间存入500元,然后使用第三方提取即可。每操作一次,存入的500元将算作还款,所支付的500元将计入下个月的账单中。如此反复20次,你就可以还清信用卡账单了。
对于这种还款方式,业内人士认为,此举只是治标不治本。1万元的信用卡欠款实际上还没有还清。“只是将本月的债务推迟到下个月。此外,持卡人还需要向支付支付一定的手续费,还款1万元需要花费75元左右。”
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也发布风险提示文件指出,消费者应正确认识信用卡功能,合理使用透支,切勿“以卡养卡”、“还款”。借还贷”,更不能“借短借久”,合理利用。信用卡等消费贷款工具对消费起到支撑作用。
精准推送网贷广告
贷款金额持续增加
艾瑞咨询2020年6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零售消费洞察报告显示,中国网民结构中,50岁以上“90后”月消费高于2000元,“90后”月消费高于2000元,“90后”月消费高于2000元。“90后”20岁以上高于2000元。3000元。
因此,各种网贷产品的广告铺天盖地,充斥着年轻人的手机应用程序。据《法治日报》编辑调查显示,现在不少正规、大型消费贷款都在各类社交媒体APP上推送广告。即使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些借贷的广告也会以信息流的形式出现。
以外卖客户端为例,其支付页面将允许多种支付方式。排名靠前的是“工行信用卡立减66元”、客户自有品牌美团的“月付立减25元,随机立减最高88元”;在另一家外卖客户端的“我的”页面上,“我的包”选项也支持“借”功能,最高可借10万元,并以红色勾勒出“高额”,在整体页面中十分醒目。
杨海告诉《法治日报》编辑,他在使用国内各大网络APP看新闻时,每隔几次就会看到网贷视频广告。
“使用支付宝支付时,会提醒您优先使用花呗支付,否则会被告知花呗支付有红包,吸引用户激活花呗功能。”刘畅表示,即使在一些主流的网络消费贷款上,他们也会主动向用户推送一些有关贷款折扣或消费折扣的信息,“如果使用频率高,贷款额度就会不断提高。我的一些同学已经过去两年提高了他们的贷款限额。”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科技研究室主任尹振涛认为,花呗、借呗等支持分期业务,相对正规。“同时,大学生的审批额度也很小,不会造成任何题。风险和还款压力太大,更需要关注的是那些违规的网贷。”
据了解,部分网贷审批程序不严,贷款额度超出个人贷款还款能力,给大学生埋下了隐患。据专家介绍,目前市场上很多网贷产品都声称日利率低于0.05,这让人觉得利率很低,但实际上这个日利率对应的年利率很高。18.
对此,多位受访者表示,网贷为了盈利,刻意培养用户的高级消费习惯,引导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以信用为担保透支个人账户。这些正规、大规模的网络消费借贷以“温水煮青蛙”的方式渗透进校园,透支了年轻人的活力。
“秒级登记额度高,秒贷”是不少网贷的主打口号。“在这样的环境下,给你的感觉是,你不需要向任何人借,你只需要下载一个应用程序,你就可以有花。”刘畅说道。
提前消费日益流行
网贷亟待规范
所谓“校园贷”,简单来说就是向大学生发放的小额贷款。在校园网贷上,大学生只需在线提交信息、通过审核、缴纳一定的手续费,即可轻松申请信用贷款。
一般来说,校园网贷方式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地方P2P贷款,用于大学生助学创业,如“名校贷”提供的贷款服务、《我来带》;二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贷款服务。部期购物,如“去分期”、“人分期”、“菠萝包”等,也提供较低金额的提现;三是传统电商提供的信用业务。
客观地说,校园贷款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大学生创业或合理消费等财务需求。但一些校园网贷经营不规范、大学生个体消费无节制等因素结合起来,导致出现网贷机构暴力催收、个别学生无力还款引发悲剧等题。
在重庆某大学担任年级辅导员的杨梅告诉《法治日报》编辑,有些大学生从来不贷款,目前这类学生占大多数;有些学生的债务相对较小,这些学生只有一笔或几笔贷款。如果您通过借款,您完全有能力用自己的生活费还清贷款;一些学生负债很高。这些学生从多个贷款,拆一买另一,“贷”等题在这些学生中出现。
“正是这些学生负债过高的题,导致大家对校园贷的印象不好。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些学生虚荣心很高,花无节制,家长的贷款意识不强。”杨梅说,“有些同学对个人信用报告了解不够,不关心可能会产生大量的逾期记录,而这些逾期记录会导致信用报告恶化,影响未来。财务生活。”
面对校园贷题频发,监管部门也在不断加强监管。校园贷等网络贷款整顿及相关清算工作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推进。但为什么这样的题仍然存在呢?尹振涛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方面,虽然我国的监管规定比较明确,但目前市场上存在这样的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一些借款人,包括学生,没有足够的金融知识来识别这些借贷的风险,或者由于各种原因,尽管他们可能对这些借贷有基本的了解,但没有其他途径获得贷款。你只能通过这些借贷借。很多从这些借的学生或年轻人可能根本得不到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甚至借的目的和支出方向也可能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
另一方面,监管部门没有能力立即发现每一个不良贷款。互联网上有很多非常隐蔽的小。目前,他们只能在了解相关情况后进行相应处理,属于“事后”解决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针对校园贷其实出台了很多政策法规,现在主要是落实。”尹振涛分析,监管机构需要“主动发现”这些不良贷款,可以采取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发现后,工商、银监会等机构将进行调查处理;同时,还需要“被动发现”。借款人发现线索后,要积极举报、投诉。一旦发现非法,就需要对其进行严厉的处罚,以增加违法违规的成本,从而震慑这些不法分子。
新型骗局出现
诱导注销网贷账户
一场疫情不仅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还催生了“网贷注销、电信”等行为。7月8日,360金融、360手机卫士旗下反欺诈实验室发布《2020年上半年网贷账户注销电信分析报告》显示,上半年网贷账户注销案件激增2020年,4月份环比增加178。受害者人数已从大学期间网贷账户的人扩大到包括上班族。其中63人此前从未过网贷账户,约50人曾被骗过多个网贷额度。
随着国家对非法校园贷款的不断打击和宣传,一些学生等群体也逐渐认识到个人金融信用的重要性。因此,一些团伙趁“机”,设下所谓取消校园贷的骗局。
采访中,刚刚遭遇此类骗局的孙芳向《法治日报》编辑讲述了自己被骗的经过。今年4月,她接到自称是某金融APP客服人员的电话,“告诉我,我的10万元贷款已经逾期两个月了,再这样下去,影响会很大”在我的信用记录上。”孙芳称,自己从未在金融APP上借过,但随后对方报出了孙芳的号、大学、专业等个人信息。
“一听说这些信息都是我自己的,我就慌了。对方说我的个人信息可能被盗了,想帮我弄清楚,所以让我加他QQ。”孙芳称,在加拿大拨打QQ后,对方再次向她发送了一系列工作证明、贷款订单等信息。
“看到这个信息后,我更加相信了,然后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操作。”孙芳回忆,她最后下载了一款金融APP,借了5000元,转入对方的银行卡账户。“后来我想跟对方核实一下我的信用报告有没有题,却发现对方把我拉黑了,这时候我才意识到自己被骗了。”
孙芳说,像她一样被骗的人还有很多。她加入的一个团伙有1000多名受害人,被骗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意识到自己被骗后,孙芳赶紧报了警。不过,警方立案后表示,此类案件很难挽回,很多类似情况的案件都悬而未决。
《报告》指出,骗子最常使用的信息涉及号码、家庭住址、学校及专业、电话号码等,这导致不少受害人误认为自己已经了网贷账户,并跃跃欲试。来理清关系。这就陷入了陷阱。《报告》显示,63名受害者此前从未过网贷账户,此类新手用户对网贷账户注销流程了解甚少,更容易上当受骗。
有业内人士认为,遇到此类校园贷注销后维权难点在于,不法分子诱骗受害人从网贷提取贷款,然后转入指定账户。虽然可以认定罪,但受害人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解关于便利店买瓶水也用花呗,大学校园缘何成网贷“收割场”?和疫情网贷优惠活动相关题,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