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大家都想知道临清走出的古筝演奏家金灼南,他编创的乐曲每天陪伴天气预报播出和e调天气预报音乐纯音乐的题是怎么回事吗?听小编为各位来讲解一下。
文字|金明春
1984年,著名歌曲《渔船唱晚》被用作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音乐取材于古歌《归来》,描绘了“落云孤鸿齐飞,秋水天一色”的凄凉静谧的诗意景象,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画卷。
“渔舟唱晚,响响可怜蓬里岸;大雁受寒惊,声破衡阳扑扑”。将传统古筝音乐《双旗》、《三响落日》、《流水搅石》编成歌曲,取名《渔船唱晚》,人物是金卓南。金卓南,1882年—1976年,又名金奎生,又名秋浦居士,古筝演奏家。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金卓南是山东省临清市金浩庄人。
山东省临清市金浩庄村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村里的人多为金姓家庭,民风淳朴。金浩庄村的古筝演奏传统源远流长。据艺术家年表记载,该地区的古筝以声音纯正、韵律优美而闻名。清末鼎盛时,“村里有琴师十余人”,其中以金卓南最为有造诣。作者和名气最盛。金卓南出生于一个书香、音乐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热爱音乐,擅长演奏各种乐器。他家里有大量的书籍和古筝、竖琴、琵琶、三弦、胡琴、萧等乐器。金卓南受到家庭的影响。自幼学习书法、古筝。他刻苦学习,博览群书,对郑学、法学的许多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
金卓南的一个亲戚是清末进士,曾任朝廷官员。回国后,他住在金卓南家里。这位亲戚拥有大量书籍,其中包括一些音乐专着,如明代朱载堉的《吕律经艺》。金卓南感觉自己找到了宝藏,从这些书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金卓南18岁考取进士,后担任私塾教师。在平静的教学生活中,他心中的音乐梦想重新燃起,于是他离开家乡,前往江南求师求学,将古筝演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八千里云月,带着风筝,不知天地遥远。从家庭古筝谱到民间古筝音乐,他潜心研究,深深沉浸在音乐之中。
1912年,金卓南将传统筝曲《双旗》、《三响落日》、《流水搅石》编成歌曲,取名《渔船唱晚》。
1937年,金卓南来到北京,结识了当时在古乐界赫赫有名的楼树华老师。两人相见已晚。北京的浪漫小巷里时常充斥着清脆的古筝音乐,录制一张唱片的计划就这样开始了。金卓南开始用工池音乐创作《渔舟唱晚》。然而,就在他改编完第一段的时候,“七七事变”爆发了,他不得不停止手中的工作,离开北京回到家乡山东。
新中国成立后,金卓南看到家乡没有小学,就和一些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兴建了一所小学。1950年代初,他经常参加省、县组织的一些文艺演出。与此同时,他仍然埋头于音乐艺术的学习,丝毫不敢懈怠。
1957年,金卓南到济南,成为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同时,他与李华轩、刘玉轩、詹秋、张玉瑾等人成立“琴学研究会”,挖掘、组织和传播民族传统音乐。“重而不燥,轻而不浮,急而不急,缓而不弛,疏而有味,断而连,刚与柔,清与浊协调”。其演奏风格优雅清新、优美纯粹、细腻。被誉为“山东金派”,其演奏声音颗粒感强、豪放。
1958年,金卓南在南京艺术学院任教。1959年,金卓南在山东艺术学院(现山东艺术学院)教授古筝,并兼任美术专业书法课。他的学生徐凤仙说“我在艺术学院读书时,父母因家庭困难,打算让我退学。金老师得知后,亲自写信劝说……并且说如果家里真的有困难的话,他可以帮助我学习上上下下。”
金卓南晚年经常参加演出,山东电视台录制播放了他的《渔船唱晚》等歌曲。20世纪50年代末,省政协组织金卓南等政协委员深入农村,采集民俗风情。金卓南被那火热的场面所感动,激情创作了《翻山引水灌溉桃园》。金卓南还系统地整理了大量的古筝音乐,撰写了《古筝学知识论》、《古筝教材》、《古筝学源流探究》等专着。其中《探古筝学源流》是金卓南集六十多年研究成果而编撰的一部珍贵的古筝学专着。全书分为起源、结构、声音、音律、调式、调式、和声、旋转、指法。共18章等,收录古筝16首。书后附录中的传统筝曲有《流水激石》、《大禹治水》、《雁落平沙》、《三箭定国》、《阴》等。思想》等;编曲有《渔船》《晚歌》《乘风破浪》《庆丰收》《蜂爱花》《莺织柳》等;家族收藏的《郑谱集》是清代民间宫池谱的复制品,极为罕见。《古筝乐谱集》共收录古筝乐曲29首,乐谱前写有“古筝理论”。
金卓南根据古筝音乐《双旗》、《三轮夕阳》、《流水激石》等创作的《渔舟唱晚》被音乐界公认为中国传统古筝音乐的经典作品。长期以来,作为央视天气预报的背景音乐,《渔舟唱晚》的旋律更是为全国观众所熟悉。
1976年3月,金卓南因病去世。古筝演奏家赵玉斋在悼念金卓南时写道“大才子必走正道,德威天地所尊,师范长传,传扬中华文明。”
想知道的临清走出的古筝演奏家金灼南,他编创的乐曲每天陪伴天气预报播出和e调天气预报音乐纯音乐相关内容已解完毕,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