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人都想知道关于冷冬VS暖冬,今年冬天是穿厚点还是穿薄点?就看这篇了和气温指大气,接下来让小编详细讲解吧!
今年,我国经历了1961年以来最热的夏季。在经历了这样一个历史最热的夏季后,网络上出现了对今年冬季气温的两种预测
预测一如果今年夏天这么热,冬天可能也会很冷,所以这将是一个寒冷的冬天;
预测二今年夏季的热浪将持续到冬季,因此将是一个暖冬。
图库版权图片,未经授权
那么这两个预测哪一个是正确的呢?我们可以从夏季气温推断冬季气候趋势吗?要真正了解冬季气候状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气候预测、如何进行气候预测以及气候预测的局限性。
01
如何预测气候?
中国气象局发布的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是我国最权威的科学预报和预测。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各大部委、企业等也都有气象专业人员从事科学预测工作。
科学预测天气的过程和原理非常复杂。它不仅涉及地大气的物理化学,还涉及那些影响大气的因素的物理化学,如太阳、岩石、海洋、生物甚至人类活动。检测这些物理和化学性质的手段,如机械、电子、通信、计算机科学等。今天的天气预报是人类科学技术在所有这些领域发展的结果。
同样重要的是要了解影响温度和气候的因素和水平是多方面的,例如
直接影响地温的物理原因如太阳辐射、地热辐射、冷空气流入、高空下沉气流等都会直接影响地温;
大气环流副热带高压、西伯利亚冷高压等,这些都是大气环流中的天气系统,它们会间接影响气温;
大气系统外因素拉尼娜、青藏高原积雪等气候系统外强迫因素会影响大气环流,通过长期积累的缓慢变化效应间接影响气温。
因此,温度和气候预测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不能仅根据一个因素来推断未来的气候趋势。
02
现代科学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自古就有,但基于现代气象科学的天气预报历史却很短,只有一百多年。以数值天气预报为标志的更准确天气预报的历史仅持续了几十年。现代天气预报的科学原理和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地方。
1定义天气
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产生于地对流层,主要是对流层大气物理、化学性质各种复杂变化的结果。如果你想预测天气,你必须首先了解它,这需要观察或检测大气的各种属性。大气的属性很多且复杂。比较重要的包括空气质量、内能、运动以及空气中所含水蒸气的量。只有科学地测量这些属性,我们才能得到更准确的天气预报。
图库版权图片,未经授权
2了解规则
有了对大气属性的描述和观测结果,通过科学分析就会发现,大气的各种属性在时空尺度上都具有一定的特征。这就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基本上决定了所有的天气,大气中所包含的其他因素,如陆地、海洋、人类活动以及阳光等外界因素,都会决定和影响大气环流的特征。
用于描述大气特性的500hPa等压地面天气图
至于大气环流如何决定天气,大气环流是如何形成和变化的?这些都需要遵守物理定律。经过数百年的努力,气象科学已逐渐阐明了各个环节和各种因果关系。是的,这只是一个粗略的近似,因为它涉及很多不可避免的简化。例如,如果你认为忽略声音等空气振动对天气的影响,就不会计算,或者计算没有意义。
3计算未来大气环流的变化
科学了解从大气特性到天气的一切,然后对其未来的变化进行计算模拟。过去,这主要依靠预报员的科学认识和经验。在现代,它依赖于数值天气预报。
数值天气预报利用高性能计算机将当前的大气状态输入到一组可以描述大气运行规律的数学和物理方程中,然后求解未来的大气状态以获得大气的各种物理要素,例如风、气压、温度和湿度。等等,然后计算各种天气现象,比如雨雪、能见度、天空云量等。
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业务系统概况
03
现代天气预报的局限性
经过数百年的努力,现代天气预报的能力仍然存在局限性。这直观地体现在我们的手机天气应用上最长的天气预报一般只有15天。而且你会发现你今天看到的第15天的天气可能与第15天实际到来时的天气有很大不同。
这是现代天气预报的局限性。
由于天气预报计算中输入的数据是近似的,并且经过近似处理,仍然存在无法消除的误差,并且利用客观预报方法和主观预报经验对数值预报输出结果进行重新处理,所以最终的天气预报是结果只是对未来的近似模拟,并不能完全准确。随着预测要求精度的提高和预测时间范围的延长,这种近似模拟也会增加。
这样的预报系统导致天气预报具有时间敏感性,无法实现固定时间、地点的准确定量预报。它只能对大概的时间和地理范围做出预测。一般来说,3天内基本可靠,10天内高度可靠。作为参考,超过10天就不靠谱,超过20天是绝对不可能的。
图库版权图片,未经授权
04
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
既然超过10天的天气基本可以归为不可信,那么气象局发布的季节“天气”预报又是怎么回事呢?
事实上,公众所理解的“天气”在气象科学领域分为两种情况天气和气候。它们彼此相关但又不同。可以从以下三点来感受
从外在表现来看天气是某一时刻的大气状况及其短期演变的瞬时结果;气候是指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大气状况和经过较长时期演变的平均结果;
从信息获取或表达上来说天气是各种仪器检测到的气象要素,气候是天气计算的结果;
例如天气是指某天是否刮风下雨,气温是多少度;气候是指一段时间内的总体降雨情况,以及多年或多地与平均情况的偏差,无论气温是低还是高。
因此,实际上不可能预测特定日期的长期天气,但预测气候状态是可能的。
例如,假设我们可以预测10月份的气候状况,并且8月份的准确率达到100%。我们提前知道10月份气温与平均值的偏差,发现除了华北和东北地区气温变化不大。其他地区的温度会更高。
2022年10月实时温度异常
但即便如此,我们仍然无法预测河南、湖北、安徽等地会在国庆期间经历如此罕见的寒潮降温过程。
9月30日至10月5日全国最大降温
可见,天气是大气性质的快速变化。在预测如此快速变化的过程时,可以忽略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或全二氧化碳浓度等缓慢变化因素。但对于长期气候条件,例如几个月后,海水温度的累积影响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
除了赤道东太平洋的海水温度外,还有很多因素对大气环流的长期状态也起着重要作用,如印度洋的海水温度、青藏高原的冰川积雪、变化等。北极的海冰范围,甚至澳大利亚的牛打嗝、放屁等,都会影响大气环流,从而影响气候。
牛放屁产生的甲烷会对气候产生影响。图库版权图片,未经授权
而且,即使我们不考虑所有这些所谓的大气“外部强迫”因素,而只考虑已经运行的大气环流本身的动态演化,仍然是非常复杂的。这使得气候预测比天气预报更加困难和不确定。
可见,利用科学数据来分析和预测天气气候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所以,一开始所说的“夏季气温高”“预测”冬季会冷还是暖,与其说是“预测”,不如说是“谣言”。
05
毕竟
今年冬天气温如何?
事实上,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近日已对今冬气温形势作出预测今冬,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将接近或高于常年同期。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前冬偏暖,后冬偏暖。寒冷的。所以,这个冬天既不是寒冷的冬天,也不是温暖的冬天。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报意见,今年冬季我国各地区气温情况如下
内蒙古东部和西部、东北部北部、华南大部、西南地区东南部、西北中东部等地气温同期偏低,其中内蒙古东北部、黑龙江、陕西西部、甘肃中东部、东北部等地气温偏低。青海、宁夏。12;
全国其他地区同期气温接近常年或偏高,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东北部、山东、河南东部、湖北东北部气温12C更高。
2022年12月至2023年2月平均气温距平预报图,图片
冬季气温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明显
2022年12月至2023年1月中旬,影响我国的冷空气强度较弱,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高于常年同期;
2023年1月下旬至2月,冷空气强度逐渐加强,内蒙古大部、东北大部、华北北部、华中、华南西部、西南东部和北部、西北大部等地气温中国同期低于正常水平。
就连国家气候中心也只是对今年冬天的气温情况提出了“预测意见”,可见气候预测的不确定性有多大。
对于“冬天冷”、“冬天暖”、“冬天冷暖”等案简单的题,单纯对的概率很大,但与结果相比,科学天气的过程预报和气候预测更为重要。
作者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涛
综述魏可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本文封面图及文内图片均来自版权图库
原始图形和文字
看完本文,相信大家应该对冷冬VS暖冬,今年冬天是穿厚点还是穿薄点?就看这篇了和气温指大气的具体内容有所了解了吧,欢迎各位持续关注本站。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