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对于多地出现“二阳”?流传的“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靠谱吗?和新冠提现的精神的题,一直都是众说纷纭,那么今天小编为你带来详细的解。
话题
一度登上热搜
不少网友在评论中表示
二阳独自出现
也有很多人称之为
去年年底我躲过了第一波大规模疫情
但五一假期期间,寿阳
孟老师告诉小编,他在旅途中突然发烧,5月1日下午赶回西安。“吃退烧药后一个小时左右发烧就退了,晚上各做了一次抗原检测”2号和3号早上都呈阳性,现在头痛、喉咙痛、轻微咳嗽、嗜睡,类似感冒的症状。与年初感染时相比,这次症状比较轻,家里老人也没有题。”
欧阳女士家里3人陆续出现类似症状。她说,她是家里三人中第一个出现症状的。两项抗原检测结果均呈阴性,但两天后,欧阳女士的父亲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他的抗原检测结果是阳性,所以我我也是阳性,但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检出,可能是病比较弱。我和爸爸基本康复后,也就是2天前我妈……有症状,但检测结果呈阴性。”
也有很多人表示怀疑
甲型流感和COVID-19的症状相似
如何区分甲型流感、新型冠状病和普通感冒?
是否存在“双重感染”的可能?
广东多位临床专家表示
目前正在与诊所联系
部分患者感染新型冠状病
多为“寿阳”
“两阳”仅是零星病例
以及“二阳”患者的临床症状
比上次感染严重程度低
此外,甲型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有腹泻等肠胃不适症状
专家提醒
因为流感病和新型冠状病
呼吸道传染病
理论上存在双重感染的可能性
因此,广大市民朋友切勿大意
去人多的地方戴口罩、勤洗手
做好日常防护工作
“二阳”临床症状较轻
预计不会造成大规模感染
4月26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称,近期部分地区疫情有小幅上升迹象,但全国范围内出现大面积疫情的可能性短期是小。考虑到此前已经形成的免疫屏障以及变异株力的减弱,公众在做好个人防护的基础上,不应对继发感染过度恐慌。
专家认为,COVID-19康复后产生的抗体会在4至6个月后自然下降。现在距离我国上一次感染高峰已经过去了5个月左右,一些人的抗体水平已经开始下降。因此,公众应继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感染风险。疫情防控过程中,需要特别关注重点人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詹少峰表示,目前广州门诊中的COVID-19患者并不多。有的“双阳性”,有的为首次感染。他们主要是年轻人,也有一些老年人。常见症状与之前相同,包括发烧、肌肉酸痛、疲劳以及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一般来说,第二次感染的症状会比第一次感染的症状要轻。”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小儿呼吸内科主任医师李增庆呼吁家长不要过度紧张。2022年12月COVID-19疫情期间,有临床症状的儿童将被收治。大多数病例症状较轻,有发烧和咳嗽等症状。
很多人担心二次感染是否会引发大规模疫情?彭杰表示,鉴于很多人已经建立了免疫屏障,新一轮疾病流行的速度和规模不会像以前那么“快”和“大”。
甲型流感的临床表现更为严重
存在“双重感染”的可能
Q1:
目前,春季传染病较多。如何区分甲型流感、COVID-19和普通感冒?
詹少峰表示,普通感冒、流感和COVID-19的早期症状没有太大区别。它们包括发烧、喉咙痛、咳嗽、鼻塞、流鼻涕、食欲不佳、全身疲劳、肌肉酸痛等症状。主要通过核酸或抗原检测来区分。
从本次接触的病例来看,部分甲型流感患者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整体临床症状会比较严重。部分感染新型冠状病的患者临床症状较轻,部分儿童出现结膜炎。症状。但无论是哪种疾病,临床治疗基本上都是对症治疗。
Q2:
在此期间,H1N1和COVID-19都偶尔出现。有人会同时感染这两种病吗?
不少临床专家表示,目前还没有发现这种情况。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科发热门诊主任李淑华也表示,“H1N1和COVID-19互不喜欢”。在此期间,尚未发现同时感染H1N1和COVID-19的儿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儿科副主任医师陈建峰也表示,目前门诊偶有出现COVID-19感染病例,尚未发现“双重感染”。
此前,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所长康敏在甲型H1N1流感科普直播中介绍,流感病和新型冠状病均属于呼吸道感染病,理论上存在重复感染的可能。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感染科和肝病中心副主任、疑难传染病中心主任彭杰介绍,他最近接诊了一名男性患者,其H1N1和COVID-19抗原检测结果为都是积极的。“这名患者患有其他疾病,由于免疫力较低,症状会比其他人稍微严重一些,并伴有全身发热、疼痛等症状。”彭杰进一步提醒大家,虽然“双重感染”的概率很小,还是有可能的,所以一定要做好防护。
不必担心继发感染
重点人群及时就医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被发现再次感染,您应该如何应对?
詹少峰建议,对于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来说,首先不要恐慌。如果抗原检测呈阳性,证明仍处于传染性较强的时期。此时,建议在家休息,不要去人多的地方。同时,他们应该呆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在家戴口罩以降低传播风险。
对于大多数年轻人来说,第二次感染不会造成太大伤害,但对于老年人和免疫脆弱的人来说,每次感染都可能变成重症。詹少峰建议,生活、工作环境中应保持适当的社交距离,尽量减少与家中老人、儿童的接触,如分餐、日常消等,降低感染病的风险。
李增庆提醒家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脑瘫等基础疾病的人和5岁以下儿童是重点保护群体。近期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保持勤洗手的卫生习惯。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3个月以下新生儿和有基础疾病的儿童COVID-19检测呈阳性,建议及时就医;3个月以上的孩子,无其他基础疾病,如果仅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可以在家休息,补充营养,酌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等退热药物。如果发烧持续三天,或者出现呼吸困难、精神萎靡等症状,就需要就医。
网络流传的《第二波COVID-19自救手册》
医生回应“很不靠谱”
4月24日,《第二波COVID-19自救手册》在社交流传。北京佑安医院呼吸感染科主任医师李彤曾表示,这份手册“非常不靠谱”。
《第二波COVID-19自助手册》在网上流传
这本“自助手册”提供了针对COVID-19症状的用药指导。例如,当孩子体温超过385时,应交替服用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两种退烧药;当出现眼睛发痒、发炎症状时,可能是感染新株引起的结膜炎,可以滴一些阿昔洛韦。利巴韦林等缓解不适;腹泻持续时,可服用蒙脱石粉,可短期缓解症状;如果出现胸闷气短的情况,可以服用一点维生素C.
《第二波COVID-19自助手册》在网上流传
李彤曾指出,不建议交替使用退烧药;利巴韦林和阿昔洛韦对新型冠状病和流感病没有作用;如果出现高烧、气短、哮喘等症状,需要及时就医。目前尚无真正能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或保健品。“重症高危人群应及时去医院,评估是否尽早接受抗病治疗。”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感染性疾病与临床微生物科副主任医师李然表示,这份手册并不科学。“不建议交替服用退烧药。发烧时要多喝水,避免脱水。另外,在这个季节,如果出现眼睛发痒的症状,需要鉴别是否是过敏引起的。病性腹泻不建议使用止泻药物,可以使用调节肠道菌群的药物、口服补液盐。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感染的肺炎患者家庭治疗常用药物参考清单
2022年12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新型冠状病感染者家庭治疗指南》。此外,世界卫生组织还发布了关于COVID-19的《康复指导手册》,为公众提供参考应对方案。
如果您感染了COVID-19,该怎么办?
今天关于多地出现“二阳”?流传的“新冠第二波自救手册”靠谱吗?和一些新冠提现的精神的话题就讲解到这里,欢迎大家收藏订阅本站。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