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主要分享我与有线广播(昊然)的知识,其中也对晋中有线电视客服电话进行了详细解释,现在开始吧!
生活中总有一些感情难以抹去,总有一个声音无法忘记。对我来说,最难忘的是有线广播中传出的优美声音,就像天籁之音一样美妙。半个世纪过去了,那个声音依然萦绕在我耳边,勾起我许多美好的回忆……
我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1965年12月9日,毛主席关于“努力办好广播,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题词发表,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办好广播的热情。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我家乡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了有线广播。
我第一次接触有线广播是在太岳山脚下的奶奶家。那是一个小山村,只有三十到四十户人家。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报纸,也没有电视。村民获取信息的唯一途径是通过挂在墙上的有线广播扬声器,村民俗称“广播箱”。它的结构非常简单。木盒内是一张倒过来的碗状黑色放大纸。放大器纸中间有一个小铁片,上面焊接着两根电线。木箱正面巴掌大小的区域覆盖着布。给这个小盒子增添了几分神秘感。盒子里伸出两根线,一根连接到窑顶上的主电线,一根连接到埋在地下的铁丝上。当箱子里的声音变低时,爷爷让我往绑电线的地上倒点水,声音突然变大了。有线广播刚推出时,村里一位聋哑老人把“水峪公社扩音站”误认为是“水峪公社投放炸弹”。他很惊讶,跑到各家各户去报告这个消息,惹得大家哈哈大笑。多年后仍被视为笑话。
“灵石县人民广播电台,现开始本台首播。”当时广播每天响三遍,早上六点到八点,下午11点30分到14点,晚上18点。到二十一点。《新闻报文文摘》节目早上630播出,《人民广播电台网络联播》节目晚上2000播出。此外,还有丰富多的少儿节目、农业知识、文艺节目等。“文革”期间,全国文化艺术节目中只能演出革命样板戏,但在现场却看不到。任何时候。有了收音机,你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他们的声音。广播里播放着一场又一场的样板戏,每晚都会播放一场。于是,每天晚上准时坐在炕上听样板戏就成了人们的一大消遣。村里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听得津津有味。就是那个时候,我通过听广播学会了一些京剧唱腔,几十年来我都没有忘记。每次去奶奶家,走在田埂上,总会看到从公社到各个村庄,再到每户人家的广播线。光是那一根铁丝,就承载着广播给村民们带来的欢乐。农村这种特殊的声音,除了鸡叫、狗叫之外,一直伴随着我的童年。收音机里带着电声的声音无疑是当时最美的声音。后来有条件的村庄都配备了扩音设备,村里安装了扩音器。社队除了转播中央电视台和省县节目外,每隔一段时间就召开广播会议,内容自然。它密切关注当时的政治局势。从此,制作队长也开始给广播里的员工分配工作,不再使用轧铁片做成的“地音箱”。
八岁以后,我回到城里上学,收音机就成了我的最爱。我还清楚地记得,“东方红了,太阳升起来了,中国有……”每当收音机里传来这首雄壮高亢的音乐《东方红》,在院子里回响时,妈妈就催促我。我说“收音机响了,起床去学校。”院子里的大人们这时候开始忙碌起来。男人们提着水桶到淘沟的大井里打水,女人们开始生火做饭。收音机几乎成了报时的晨钟。随着广播的开始,年轻人和老年人开始了新的一天。
小学四年级时,我加入了学校的“思想文艺宣传队”。一天晚上,我们在大队会议室举行了汇报演出。台下第一排坐着几个陌生的大人。面前的桌子上有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两个不停旋转的圆盘。当时我不知道那台机器是录音机。演出结束后,带头老师高兴地对我们说“今晚的汇报表演很成功,县广播电台的老师录了我们的节目,很快就会在全县播出!”“啊!我们的声音会传遍全县!”舞台顿时火光冲天,掌声、欢呼声、跳跃声此起彼伏。那天晚上,我兴奋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家人和院子里的邻居,大家都很高兴。第二天中午,广播箱里传来了我们演出的现场直播。当我听到我的诗朗诵《我们是毛主席的红小兵》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感觉就像一场梦。是的,太棒了!
时间如箭般飞逝。每天伴随着有线广播的声音,我从一个无知的男孩成长为一个青年。1981年,我开始工作。上班后,我仍然保持着听广播的习惯。尤其是当我在灵石新闻中听到“XXXX,本站编辑报道……”或者“XXXX,本站通讯员报道……”时,我不禁感到羡慕。我萌生了向县广播电台投稿的想法。当我紧张地将第一篇稿件交给主编郭兰生时,意外地得到了他热情的赞扬和鼓励。当然,我的第一次投稿也得到了他的细心指导和指正,让我信心倍增。从此以后,一旦发出就无法收回,广播里时不时就能听到我的发言。后来成为朋友的编辑和广播员通过我提交的内容认识了我。
两年后的一个晚上,新来的县委杨书记找记者找我谈话。我听了这话,感到惊讶和不解。我心想我是不是工作上出了什么差错,连县委书记都惊动了。但我自己并没有觉得有什么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领导办公室后,我发现杨书记也是个“广播迷”。来到灵石后,他每天都会听县广播电台的新闻节目。他很快就知道了我的名字,并向县委通讯组汇报。同志们了解了我的情况,打算把我调到通讯组。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很快,我就成了县里的一名专职记者,与有线广播的关系也加深了。
“墙上有一朵牵牛花,有藤蔓相连;它没有叶子,没有香味,但它会唱歌和说话。”记得我们上小学的时候,课本上有这么一道谜题,案就是收音机扬声器。现在,县城原有的有线广播电台已改造成无线调频广播电台。随着时代进入信息社会,各种媒体日新月异。收听有线广播已成为尘封在浩瀚历史中的往事。然而,我与有线广播的缘分和情感永远不会被忘记。……
我与有线广播(昊然)和晋中有线电视客服电话的这些题已经一一解完毕,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评论已关闭!